绘山 绘水 绘小康——记嵩县返乡创业青年冯亚珂
三合村村口(记者 孙自豪 摄)
八月上旬,正值主汛期。豫西伏牛山腹地有自己独特的小气候,水汽从山谷里升腾,聚合在空中,时不时就会下上一场雨。发源于此的汝河,水量明显比平时大了许多,不过,经过茂密植被的涵养,水一点儿也不浑浊。
雨后初霁,天空纯净而湛蓝,白云慢悠悠地飘动着。汝河淌过的嵩县黄庄乡三合村,一面青山叠翠,一面白墙黛瓦。浅滩上,洗衣裳的农家妇女,坐在石板上,使劲儿用棒槌捶打着衣裳,水花四溅。孩子们摸鱼捉虾,尽情撒欢。粼粼的波光中,还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鸭子和大鹅……
多么平凡又多么具有生活气息的山村场景啊!
唯一不同的是,村里村外多了三五成群的写生少年。他们取景、构图、调色,努力将自己对三合村的美好感受,用画笔呈现在画作中。如果不是他们,想必少有人去品味这“画里山乡”。随手翻阅几幅画,残存的土屋瓦房,墙根的耄耋老翁,古老的大橿子树,都格外传神。
透过青涩的画作,曾经的困顿显而易见,乡愁乡韵也跃然纸上。这些年,脱贫攻坚波澜壮阔,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三合村乘势而上,依托乡土风貌,盘活绿水青山,变“瓶颈”为“杠杆”,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沟域生态经济之路。现在,三合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手绘小镇”,每年到此写生的画家、师生超过5万名,堪称“一支小画笔‘画出’脱贫路”。
探寻三合村的“逆袭”之路,要从三合村返乡创业的青年人冯亚珂说起……
逐梦·出山
“拥有爱好,并能将其作为梦想去追寻,是一件再幸运不过的事”
青山层层环绕,汝河蜿蜒而过,民居散落在山间,三合村入眼处皆是画卷。村口一栋四层小楼,楼上宾馆,楼下超市,在山里算得上气派。这就是冯亚珂家。
1987年,冯亚珂出生。彼时这里也是同样的景色,却是难以想象的贫穷。汝河挡住出路,大山阻隔希望,山里“刨食”,世代受穷,饱受行路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之痛。至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三合村仍有132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27.2%。
冯亚珂的父母是村里为数不多上过高中的人,与老人分家后,在村口辟出一块空地,建两间土房,开一间小卖部维持生计,油盐酱醋一卖就是30年。
俗话说“从小看大”,冯亚珂此后的创业历程,似乎与家里的小卖部生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小学的时候,父母下地,小卖部就交给他全权打理,找零、记账都不在话下。“珂珂是个自律的孩子,只要我不发话,再想吃的零食,他也从不伸手拿。”冯亚珂的父亲冯建国说。
中学时代,冯亚珂的成绩不算优秀。他对画画情有独钟,尽管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已展现出较高天赋。课本里的插图都被他临摹过,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终于有一天,冯亚珂在绘画方面的灵性,被美术教师叶士庄发现。那天,叶老师拿着冯亚珂临摹的插图,端详了半天,赞叹道:“可不瓤!你这两只手,就能当你以后的饭碗。一定要坚持!”
有时,一句话,就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叶老师的鼓励,在冯亚珂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当年中考,大多数学生选择读高中,他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学美术。
上中专,考大专,又专升本,2001年至2009年,冯亚珂始终没有停步。他说:“拥有爱好,并能将其作为梦想去追寻,是一件再幸运不过的事。”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就读期间,冯亚珂从做培训老师到当合伙人,再到“另立门户”,凭借专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美术培训行业中杀出了“血路”,成了学生圈里的“致富模范”。
冯亚珂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那年,我国着眼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全面展开大学生征兵工作。冯亚珂又做了出人意料的抉择——投笔从戎。
“人生不止眼前,成长还需历练。”两年军旅生涯,铁一般的纪律、艰苦的训练,让这个年轻人更加坚毅。
在部队,冯亚珂没有放下画笔,他包揽了连队的黑板报任务。
离开部队,冯亚珂转战郑州,租下一层楼,干美术培训,开彩绘公司,摊子越铺越大。
画画,离不开写生。冯亚珂带着学生走遍中原,每一次出行,三合村老家的场景就会浮现眼前。那淙淙流淌的河,那朴实真诚的人,那巧夺天工的景,每一个场景都恰到好处地成为一幅无须修饰的画作。“三合村办写生基地,说不定能成?”冯亚珂心想。
其间,冯亚珂多次带学生来到三合村写生。只不过,村里没有宾馆,白天进山画画,晚上还要到10公里之外的黄庄乡政府所在地住宿。
正在作画的冯亚珂(中)(记者 曾宪平 摄)
创业之路多艰辛,酸甜苦辣自己尝。
面对激烈竞争和高昂房租,几年下来,冯亚珂没有赚很多钱。他有些迷茫了。
2015年9月,一次偶然的聚会,冯亚珂向朋友说出了心中埋藏已久的想法——回家乡创办写生基地!
重新创业,谈何容易!“你可是山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啊!回村,乡里乡亲怎么看你?”冯亚珂五味杂陈,彻夜无眠。
返乡·创业
“这一秒决定了的事,可能下一秒就已经在执行的路上了”
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冯亚珂还是舍下郑州的事业,回乡了。
“当时,态度很坚决,算是破釜沉舟吧。”在冯亚珂看来,写生基地不同于旅游景区,更加追求原生态,无须大量投资、精心雕琢。画家、学生只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便会欣然而至。加之,他在美术培训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人脉,只要宾馆开业,客源肯定不成问题。
可是,真当议题摆到桌面上时,冯建国“急眼”了。当时,家里积蓄就那“仨核桃俩枣”,根本建不起宾馆,而且老宅子的格局也不适合,必须推倒重来,一旦失败,全家人都得跟着喝西北风。一连几天,冯建国寝食难安。
“我性子急,这一秒决定了的事,可能下一秒就已经在执行的路上了。”冯亚珂是当过兵的人,一旦铁了心要干,九牛二虎也拉不回来。冯亚珂的母亲王松霞最宠儿子,对儿子创业自然支持。娘儿俩一刚一柔,软硬兼施,冯建国最终点了头。
其实,对冯亚珂来说,这次回来,比建宾馆更迫在眉睫的是举办婚礼。不过,他满脑子都在筹划写生基地的事,全然没把婚事放在心上,就连婚礼主持人都是请同学客串的。
结婚那天,冯亚珂起了个大早,专程跑到许昌接媳妇。农村是熟人社会,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贺喜,要看看冯家老大媳妇的模样。一时间,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媳妇娘家人大老远从许昌赶来,一进山,心里就不是滋味。婚礼开始,客串的主持人被眼前人山人海的阵仗震住了,平时能说会道的,一上台却结巴了。娘家人气不打一处来,酒席没吃就走了。看见刚过门的媳妇躲在屋里抹眼泪,冯亚珂暗下决心:一定给她一个交代。
很快,写生基地动工了。冯亚珂决定“拆旧建新”、一步到位,避免以后再折腾。其实,要拆的“旧房”并不旧,那是三年前冯建国倾尽积蓄给他建的婚房。婚刚结完就要拆,冯建国心疼得不得了。
为了省些工钱,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砖和泥、扛钢筋。冯亚珂整日光着膀子、灰头土脸,专挑脏活重活干。冯建国看在眼里,被儿子的那股子拼劲儿、韧劲儿感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娃”。
山里冷得早,赶在上冻前,新房打好了地基,积蓄也花了个精光。那个冬天,一家人就是在塑料布搭起的窝棚里过的。
天冷能熬,“钱关”难过。冯建国、王松霞借遍了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冯家在村口做生意30年,虽是小本儿买卖,但一直诚信经营,大家都信得过,少的三五千元,多了七八万元,多多少少都会拿出来一些,“只要张开嘴,没有把话儿放下的,有的连借条都不打”。
次年开春,新房建设势如破竹。话说“装修掉层皮”,单单选择风格,冯亚珂就不知道推翻重来了多少次。从装修材料选购,到家具电器配置,冯亚珂都深思熟虑、亲自上手,不敢有丝毫差池。
很快,一栋别致的四层小楼拔地而起,成为全村最气派的建筑。
在三合这个深度贫困村,像这样“大兴土木”,多少年来还是头一回。冯亚珂的耳朵里时不时飘进一些闲言碎语:“三合快盛不下这家子人了。”
冯亚珂无心理睬人们的非议,他要为写生基地开业做最后的冲刺。新房落成之际,他再次赶赴郑州,与昔日合作的一家大型画室洽谈,对方爽快答应安排画室师生为写生基地“捧场”。
首批师生入住时间定在2016年8月17日。
开张·受挫
“每一单合作我都当成‘第一单’来做,诚心诚意,全力以赴”
2016年8月17日,多么令人期待的一天。
经历“出山”和返乡,面对误解和质疑,迎着期待和希望,冯亚珂终于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证明自己的选择了。全家人也都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接第一单生意的到来。
进入三天倒计时,一通电话从郑州打来,首批入住学生人数确定,220人!
冯亚珂顿了一下,又忙不迭地拍着胸脯满口应承下来。可是,家里床位只有160张,多出来的人怎么办?
加床。冯亚珂没有丝毫犹豫。要知道,房间没有那么多,临时加床可能只用一次,过后还要腾出来。然而,“第一单生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必须豁出去。
几十张床采购、装配又折腾了两天,一部分8人间改成12人间。不只是床位,被褥、板凳、碗筷等也悉数添加到位。根据往常的经验,冯亚珂觉得已经做足了所有准备。
8月17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当220名师生从一排大巴车上鱼贯而出时,整个三合村都沸腾了。孩子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近乎原始的山村,充满了惊喜。
生活啊,总会捉弄人,往往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便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
当日中午,一顿午饭就把冯亚珂一家忙得焦头烂额。即便如此,客人有的抱怨味道不好,有的嫌弃环境太差……看来,冯亚珂还是高估了自家的接待能力。
接下来,更是状况百出。
热,首当其冲。吃罢饭要午休,原本山里气候还算凉爽,然而一群活力正旺的小年轻挤在一间屋子里,还是热得有点儿受不了。房间里,走廊里,充斥着抱怨之声。
空调来不及装了,那就上风扇。冯亚珂冲到街上,拉回来整整一车。风扇配上了,几十个房间同时开,电路有点儿“吃不消”。接着,遇上了连阴雨,他又买来一车伞……
到处捉襟见肘,让冯亚珂身心俱疲。
到第五天,拗不过学生的抱怨,画室领队尽管碍于情面,还是开了口,要提前结束原定10天的写生培训。
冯亚珂好话说尽,对方勉为其难地答应再多留两天。到第七天,大巴车一来,孩子们蜂拥而上,匆匆离去。
“你干吧,干下去,我相信你能成。”临别时,画室领队的嘱咐语重心长。这些天,冯亚珂的努力和付出、坚韧和果断,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首单生意的“差评”,让冯亚珂内心很受挫。那是欲哭无泪的挫败,那是痛定思痛的蜕变,更涌动着愈挫愈勇的斗志。
此后,之前约定的剩余两批学生当然也没有来。
人生潮起潮落,没有人能一直顺风顺水。如何面对失败,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人会被失败击垮,有人会不断向前,真正的成熟应该是直面缺憾。
经历考验之后,冯亚珂有了一种大彻大悟的思想转变:“我将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艺术的绘画者,而是一个要提供更专业、更周到服务的大管家。”
升级电路、安装空调、搭设餐厅、改善伙食……所有被孩子们“吐槽”的,都成了冯亚珂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番提升下来,冯亚珂又瘦了一圈。
生意还要继续。冯亚珂一边联系老朋友“赏光”,一边到市里“扫街”。所谓“扫街”,就是在地图定位软件中键入“画室”关键词,“按图索骥”一家一户登门拜访,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
风雨之后迎彩虹。冯亚珂的写生基地很快步入正轨,写生团队纷至沓来。至2016年10月底,短短两个多月,这栋四层小楼累计接待2000人次,收入五六十万元。
“每一单合作我都当成‘第一单’来做,诚心诚意,全力以赴。有的是收入,有的是人气,有的是刻骨铭心的考验。”冯亚珂说,每年的8月17日,就是他的“第一单”纪念日……
齐心·合力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困难不怕,干就完了”
2016年,对三合村来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十三五”开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和三合村一样,遍布伏牛山区的贫困山村都在寻找致富的门路。
在这时,冯亚珂几经蛰伏、一鸣惊人,近乎“暴发户”般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原来,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很快,冯亚珂见到了黄庄乡党委书记石胜军。写生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乡土文化的传承……冯亚珂把酝酿已久的“手绘小镇”概念和盘托出。石胜军意识到,眼前这个小伙子不简单,写生基地或许真能为贫穷落后的三合村开辟一条不一样的脱贫路。
没过几天,乡里就在三合村扎下了“手绘小镇”建设指挥部。此时,村里一些党员群众对“手绘小镇”还有些质疑。为了统一思想,冯亚珂提议,由乡里出面带领党员群众代表数十人到孟津卫坡村、信阳郝堂村、陕西袁家村等地考察。
一路走,一路看,对比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党员干部开了眼,也深感汗颜。门楼怎么建?立面如何改?韵味怎样彰显?一圈考察下来,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拍了成百上千张的照片。
心气齐了,干劲足了,“手绘小镇”打开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而贯穿其中的一条底线,就是不搞大拆大建。在冯亚珂看来,老房子、老物件、老手艺,是建不出来的原生态,是真正的农耕文化所在。
今天一进入三合村,映入眼帘的“手绘小镇”牌坊,两根木柱架一根横梁,顶端铺上茅草,正中悬挂匾额,造型简约又别具乡土风情。牌坊是“门面”,建设之初,没有专业规划,冯亚珂就和乡里的能工巧匠一起,边比画,边设计,不满意就推翻重来,直到大家都看着“顺眼”。
在此后的工程建设中,凡事都集思广益、先谋再干,不盲目乱花钱,以“微改造”的理念,让老门老院、老街老树活起来。
回忆过往,有太多场景让冯亚珂记忆犹新:在建设高潮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村开群众大会,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乡党委、政府号召黄庄各村工匠驰援三合,攻坚会战;在豆腐坊景观改造中,石胜军不慎跌下高坡、受伤入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写生亭、文化墙相继落成,老井、旧宅、豆腐坊等景观也修旧如旧,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原来沿街的红砖墙、平顶房也“穿衣戴帽”,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绘上彩绘,挂上农具,立马有了神韵。古树、老井、碾盘、石桥也都保存了下来。
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手绘小镇”容光焕发,呈现出不一样的颜值、气质。冯亚珂把美景存在手机里,外出拉生意的底气也大不一样了。
人们常常感叹,三合村是幸运的,遇上了冯亚珂,赶上了好政策,另辟蹊径端上了写生经济的“金饭碗”。冯亚珂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赶上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时代。
的确。嵩县是全省仅有的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为了攻克坚中之坚,自上而下一揽子超常规帮扶举措相继落地——
游在三合,滨河而建的写生“乐道”,是焦作市对口帮扶嵩县的扶贫工程;供画家、师生交流碰撞的写生艺术中心,是涧西区定点帮扶嵩县援建的;村内高端民宿的建设资金,则源于省、市两级集体经济引导资金;还有写生大食堂,是创造性利用建设扶贫车间的资金兴建的……
“手绘小镇”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冯亚珂自觉生逢其时,也深感肩上重担千钧。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困难不怕,干就完了!”冯亚珂说。
决战·决胜
“有了‘写生’这个支点,相信我能打开更多群众的致富之门”
“人气”带来“财气”。
“手绘小镇”日新月异,写生大军源源不断。学生来了,要住、要吃、要娱乐,走了还想带些特产,处处都是商机。冯亚珂决心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拿当初冯家“最扎眼”的四层小楼来说,原本还怕空间闲置,现在却显得拥挤局促。整体提升三合村住宿接待能力迫在眉睫。
2017年春,乡里动员、村“两委”干部带头,沿街住户率先改建农家宾馆。“农家乐开一天,顶上坡坡地里种一年。”大家建宾馆的积极性很高,可真搞起来,却不是谁都能干明白。
那段时间,冯亚珂在接待写生团队之余,经常去了东家去西家。房间怎么装修?家具选什么风格?如何与师生沟通?冯亚珂把一路走来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能帮帮一把,能扶扶一下。”他说,“有了‘写生’这个支点,相信我能打开更多群众的致富之门。”
张立正是冯亚珂儿时的玩伴,常年在外打工。在冯亚珂的建议下,张立正把自家平房改建成两层小楼,隔出四个标间,还专门扒出家里的老家具摆到显眼的位置。28岁的退役军人武震举也回来了。他开农家乐,卖手擀面,旺季一晌午能卖30多碗。如今,三合村的写生宾馆越开越多,已有25家,床位达600多张。
开宾馆投资大,许多贫困户靠五花八门的“小本儿买卖”也尝到了甜头。
瞧,花甲之年的张星立正坐在石头上,给学生当模特。用他的话讲,“在门前石头上坐一晌,就能挣上百十块”。老张是村里的贫困户,身体不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冯亚珂见他头型长,骨骼感强,特意邀请他当模特。一开始,面对学生的目光,老张还有些不自然,如今他也能和年轻人谈笑风生。
瞧,“羊倌”李九春甩着鞭子、哼着小曲,走山路如履平地。这几年,由于养殖业行情起伏,老李搭了工夫,也没赚到几个钱。现在,学生来了,晚上看星星,还想吃烧烤。冯亚珂建议李九春宰羊卖肉。一年下来,他卖了20多只羊,收入颇丰。如今,“三合烤全羊”也成了一道特色菜。“一样是放羊,可放的心情大不一样。”李九春爬满皱纹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瞧,残疾人张嵩现家的房坡上摆满蜂箱。只见他一条腿、一根拐,依然行动敏捷。张嵩现小时候因意外失去右腿,当裁缝、干杂活,还兼任了几年民办教师,一辈子不认命、不服输。冯亚珂视他为榜样,“委屈、受挫、无助、扛不下去的时候,找嵩现叔聊聊,一切都释然了”。现在,张嵩现靠养蜂致富,他的蜂蜜成了三合村的“拳头”产品。
还有,笑眯眯的王翠粉织起了老粗布;古稀之年的张留长重新竖起了“张家手工豆腐”的牌子;村里把扶贫搬迁老宅改造成精品民宿,结束了集体经济空白的历史;就连邻村的香菇、木耳,都搭上了“三合快车”……到2018年年底,三合村脱贫了,贫困发生率由27.2%降至1.19%。
红火起来的“写生经济”,带富了乡亲们,也让大家认准了这个年轻人。2018年,31岁的冯亚珂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成为村干部队伍中最年轻的面孔。
那一年,冯亚珂也相继荣获了“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河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乡亲们说,他是实至名归。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8月,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开放的河南更出彩”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王国生特意向全国推介“手绘小镇”脱贫之路,称赞冯亚珂,“一支小画笔画出脱贫路”。
三合村的脱贫经验,走向了全国!
小康·梦圆
“小康生活,有劲头,更有奔头,三合村人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美”
2016年,接待2000人次;2017年,接待5000人次;2018年,接待3万人次;2019年,接待5万人次……这是冯亚珂脱口而出的一组数据。
写生是一份“美丽经济”。青春的朝气、开放的思维涌入三合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凝聚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精气神。
路子越走越宽,大门越开越大。今天的三合人并不满足于脱了贫、摘了帽,心气儿更高了。
2020年春节前,三合村大张旗鼓广发邀请函,请城里人到村里过大年,感受豫西民俗风情。灯笼高挂,锣鼓阵阵,美食上桌,这种架势,是三合人从前想都不敢想的。
正当乡亲们翘首以待时,谁料想,疫情突如其来,一切活动戛然而止,三合村“大门紧闭”战疫情。
“疫情面前,我们看到了三合村的凝聚力!”冯亚珂感慨地说,为了“外防输入”,村里设了3处卡口,大喇叭上喊一嗓子,党员来了,贫困户也来了,不计报酬,都往前顶,村里疫情防控工作从不缺人手。
“五一”过后,春暖花开。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三合村再一次盛装迎宾。
在采访中,跟随冯亚珂的脚步,看山水,忆乡愁,到哪儿都能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到哪儿都能见到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冯亚珂说:“小康生活,有劲头,更有奔头,三合村人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美!”
走上三合桥。冯亚珂带着“85后”北大研究生凌犀团队“上山下乡”编制的三合乡村规划格外醒目。“手绘小镇”囊括山水写生、新农村写生、古村建筑写生、豫西民俗写生的“一基地四园区”格局,铺展出三合未来的美丽画卷,成功入选“全国乡村规划优秀案例”。
走进电商馆。“00后”大学生张亚利坐在直播台前,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打着“手绘小镇”品牌的山货顺着一根网线,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来年毕业了,我就要回来。”生在三合、长在三合,跟她的“亚珂哥”一样,张亚利也在三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在采访时,记者偶遇了来自冯亚珂母校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该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张蓓老师说,走进乡村、感悟乡村,这里是一方广阔天地。冯亚珂的励志故事,也在学校掀起一股新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亚珂娃带了个好头儿。现在,干部与群众话能说到一起了、心能连到一块儿了、劲能拧成一股了。”耄耋之年的老党员张森,与时常来看望他的冯亚珂成了忘年交。他说,三合村有今天,离不开一个人的引领,那就是亚珂;离不开一群人的支持,那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党员和群众。这一切的背后,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新时代。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在《三合村调查》中所言:三合村的变迁,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亿万中原儿女奋斗出彩、中原农村大地变迁发展的缩影和印证。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正在由蓝图逐步变为现实。三合村的未来大有前途、可望可期!
使命为笔,山河为卷,青春作答。
看吧!青山绿水间,一群年轻人正在绘山,绘水,绘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