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实践性和群众性的创业交流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为党育人功能,从实践教育角度出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深刻的社会观察,不断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化能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竞赛内容与参赛资格
大赛下设3项主体赛事: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面向全校本专科生(非在职)。以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为主要评价内容。研究生不可申报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赛事;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面向全体在校学生(非在职)。以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为主要评价内容;
3.科技发明制作。面向全体在校学生(非在职)。以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为主要评价内容。
三、参赛组别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实行分组申报,不区分具体类别。分为: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等5个组别。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1.实行分组申报,不区分具体类别。分为:a.哲学b.经济c.社会d.法律e.教育f.管理;
2.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三)科技发明制作
实行分类、分组申报。分为: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分为: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四、赛程安排
竞赛分宣传摸底、院级初赛、校级竞赛和优秀项目提升四个阶段进行。
1.宣传摸底阶段:暂定2023年2月17日前完成
由各学院发布通知,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形式宣传动员;各学生团队启动项目资料收集工作,撰写作品申报书及项目计划书。由各学院进行管理协调。
2.院级竞赛阶段:暂定2023年3月31日前完成
各学院根据动员工作进行举办初赛选拔,学院选拔评审完成后,对推荐的作品进行细致打磨,各学院参赛者需要提交附件1:作品申报书和项目计划书、各学院至少推荐6项优秀作品项目进行系统提交,同时提交竞赛项目汇总表并盖章。
3.校级竞赛阶段:暂定2023年4月初完成
学校组织评审委员会对收到的作品申报书进行终审,按照作品分类各自评出特、一、二、三等奖。校赛通知择日发布。
4.优秀项目提升阶段:暂定2023年4月底完成
由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对优秀团队进行培训,对作品进行细致完善,根据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安排,确定参加比赛的作品。
五、激励措施
1.激励学生:根据奖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积分及素质分奖励,获特等奖的团队每人到梦空间加2分,素质分每人加20分,获一等奖的团队每人到梦空间加1.5分,素质分每人加15分,获二等奖的团队每人到梦空间加1分,素质分每人加10分,获三等奖的团队每人到梦空间加0.5分,素质分加5分,优胜奖的团队每人加素质分5分;
2.激励教师:根据指导比赛的数量实行工作量积分制,根据指导数量积分可叠加,最后根据最终指导团队获奖情况指导老师获得相应的工作量积分。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把握导向。“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学术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好比赛各项事宜。尤其要把握正确导向,帮助每一个大学生把创业计划设计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为今后就业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创造条件;
2.做好宣传,落实基础设施,切实关心,营造氛围。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推动学生跨院系、跨专业组队,推进学术科技创新训练和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广泛宣传动员全校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参赛项目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各学院要结合实际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更多师生关注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注意宣传“挑战杯”的统一品牌,进一步扩大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3.精心组织,扩大影响。各学院要认真梳理已有成果,精心组织安排好本学院学术计划大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向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和物质技术支持,调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竞赛的指导;要通过组织公开答辩、学习交流等方式,扩大活动影响,提高学生参赛水平;
4.强化引导,系统培育。重点结合“国创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互联网+”大赛等已有学术科技项目,根据相关类型转化为参赛项目。要整合各类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高质量的参赛作品。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学术科技大赛的项目,符合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条件的,可兼报两项竞赛。
七、其他事宜
1.比赛入口
http://www.sdqingchuang.com;
2.联系方式
校团委:0532-86667092;
校社团联合会:1990648957、18763511197;
校赛工作邮箱:qdhxkjxyxtw@126.com
3.注意事项
院赛指导教师1名、校赛指导教师2名、省赛指导教师3名。
附件:1.作品申报表(附项目计划书)
2.评审工作基本原则及评分标准
3.竞赛项目汇总表
4.作品提交规范要求
5.“山东青创”平台操作手册(学院平台)
6.“山东青创”平台操作手册(学生平台)
7.各学院“山东青创”账号
8.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9.作品自查承诺书
共青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委员会
2023年3月12日